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1月9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先生,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先生,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先生。
现在,先请陈亚军先生作情况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陈亚军: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五年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同年10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此后,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双城经济圈发展,先后多次到四川、重庆考察指导,强调双城经济圈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要坚持成渝一盘棋,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要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双城经济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徐想 摄)
五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川渝两地一道,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压茬推进各项任务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用“四个新”来概括。
第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巴蜀文化走廊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高。
第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在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协同创新方面,川渝创新合作计划深入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第三,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一方面,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成渝金融法院挂牌成立,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运行。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2021年1月至2024年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2%。
第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在生态环境领域,建立实施了环保督查联动机制,PM2.5平均浓度总体下降,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实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动,“川渝通办”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双城经济圈经过五年的建设,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坚强领导,得益于两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同心协力、敢做善为,得益于两地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拼搏奋斗。
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川渝两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邢慧娜: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发布人介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请问五年来在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社会各界对未来双城经济圈发展也充满期待,下一步还将有哪些考虑?谢谢。
陈亚军:
谢谢您的提问。五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扎实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工作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第一,编制出台了一批重大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规划方案相继出台,“1+N”的规划体系全面形成。从重点领域看,相继出台了综合交通运输、多层次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专项规划。从重点区域看,指导地方编制出台了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两个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了“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两个总体方案。
第二,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在综合交通领域,开工建设了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建成开通渝昆高铁渝宜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同时,竣工投运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两地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3亿人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如期开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顺利通航,双城经济圈内联外达能力大幅提升。在能源水利领域,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向家坝灌区一期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双城经济圈用能用水安全更有保障。近5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川渝两地项目建设近4000亿元。
第三,布局打造一批重要平台。推动在双城经济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两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推动两地联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泰、中越、中缅班列。
第四,统筹推进了一批重大改革。推进双城经济圈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等省际毗邻地区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建成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将两地纳入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实施范围。
第五,建立健全了一套工作机制。把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逐年研究年度工作要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动两地有关事项。同时,两地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干部互派等机制,目前已召开10次党政联席会议、设置22个联合专项工作组、选派501人次干部交流挂职,对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展总结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谢谢!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我们注意到,川渝两地的产业合作越来越频繁,产业协同发展正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亮点,请问,五年来两地在深化产业合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四川省副省长 李文清:
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记者朋友对川渝产业合作的关心关注。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我们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图为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徐想 摄)
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
汽车制造也是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以建设“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作为牵引,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乘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东风,成渝地区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协同打造要素集群,完善产业链条,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众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川渝,两省市工业互联网标识累计注册量、解析量均突破380亿个(次)。
同时,我们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合力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去年12月,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此外,我们还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上持续用力,一批具有川渝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为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全局份量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上游新闻记者:
我们关注到,几天前,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在重庆举办,发布了联动改革成果。请问,川渝两省市在跨区域改革协作方面有什么做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谢谢。
图为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徐想 摄)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陈新武:
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次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以深化改革协作为主题,体现了两省市以改革为动力、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坚定决心。5年来,两省市紧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联动实施了197项改革措施,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里我们列举几个方面。
比如,深入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刚才国家发改委的同志也讲了,这是国家赋予成渝地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我们以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相关改革试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通过两省市协同立法,高竹新区被赋予了行政主体资格,率先打造了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了79项税费政策,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长大大压缩,高竹新区首张税务发票的存根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比如,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2022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鼓励双城经济圈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此,我们围绕制度统一、监管协同、设施联通、执法联动,积极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经实现了毗邻地区公平竞争交叉审查、互评政策措施626件;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每天两地间人员往来超过100万人次;推出了“宽洪大量”和“点石成金”等文旅CP,“宽洪大量”就是成都的宽窄巷子和重庆的洪崖洞,“点石成金”就是大足石刻和成都的金沙遗址。川渝两地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带动全国超过10亿人次来川渝畅游。可以说,目前“双城生活、同城体验”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在成为现实。
又比如,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我们联合发布4批次“川渝通办”事项,目前已经达到355项,每天的办理量超过2万件次,办理时间平均压缩了一半以上。以前企业在川渝两地间的迁移,需要先清税注销,当前我们通过数据协同共享,实现了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就是目前企业无需进行清税注销,大大压缩了企业迁移时限。
改革创新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根本动力。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共同推动国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优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大力建设“数字成渝”,联手打造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成都和重庆是这一区域的两个重要增长极。请问,近年来在带动周边区域城市共同发展方面成效如何,怎样破解“大城市病”,推动中小城市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推动空间格局优化,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陈亚军:
谢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唱好“双城记”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两地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双城经济圈的空间格局正在不断优化。
在“双城”方面,重庆主城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成都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双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然,“双城”引领不是一味要做大双城,而是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5年来,重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成都扎实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城市的宜居和韧性安全水平都在稳步提升。
在“双圈”方面,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同城化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通勤圈建设方面,璧山至铜梁、成都至资阳等一批市域(郊)铁路建成通车,广安至重庆跨省公交开通运营,成都都市圈跨市公交线路达到17条,跨城通勤更加便捷。其次是产业圈建设,重庆支持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的分工协作模式更加健全。再次是生活圈建设,重庆和广安31项事项实现通办,成都都市圈推出三批次同城便捷生活行动,都市圈内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跨城生活更加便捷。特别是“双城”间火车日均客流达到7万人次,连接“双圈”的渝西地区与川中四市合作不断加强,“双圈”相向发展态势更加凸显。
在“两翼”方面,从北翼看,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稳步推进,两地共建共营新田港二期项目,万达开共同培育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梁平、长寿、广安等地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南翼看,川南、渝西探索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泸州、永川、江津在汽摩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重庆、成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同时,进一步强化双城经济圈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等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引领带动,不断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都知道,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请问川渝两省市在共同铸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任务?谢谢。
陈新武: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这位记者。5年来,川渝两省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共担“上游责任”,我们目前一共签订落实了131项生态环保合作协议,一体推进美丽川渝建设。
在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方面,我们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携手治理81条跨界河流,长江干流川渝段国控断面年均水质稳定达到II类。比如,流经重庆梁平、四川大竹的铜钵河,过去曾经一度污水横流、鱼虾绝迹。两省市一共落实了6亿多元资金,携手实施了57个项目,新建了一批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同时也全面梳理了两边的雨污管网,使铜钵河生态焕然一新。这个案例入选了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生态系统协同保护方面,我们建立了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涪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协同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超过1300万亩。特别是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进交界水域齐抓共管、联合执法,我们提前1年完成了1.5万艘渔船、2.7万名渔民退捕上岸任务,有效恢复长江流域水生态平衡。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的鱼类较禁捕以前增加一倍以上,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量明显上升。
在绿色发展协同转型方面,我们实施“双碳”联合行动,共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共建“无废城市”,目前碳市场累计成交超过9000万吨。特别是我们合力建设成渝“氢走廊”,目前已经有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上路运营,共建成加氢站29座,聚集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氢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今年重庆将承办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会同四川方面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等“九治”,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共同推进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源开发,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加快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年来,重庆提出西扩、成都提出东进,两座城市呈现相向发展的趋势,能否介绍一下川渝两地在双核联动联建方面的有关情况,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任务?谢谢。
图为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徐想 摄)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曹俊杰: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在川渝合作机制下,成都市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建立了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批合作项目事项落地见效,一系列合作方案加快实施,成渝双核联动联建不断走深走实,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共建综合交通枢纽按下快进键。强化两地机场间的协同运营、航线合作、航班衔接,两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全面推广,成渝高铁日均开行动车组数量增加到102对,开行频次缩短至平均每5—10分钟开出一列。
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迈上新台阶。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两地汽车零部件全域配套率提升到80%。同时,两地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体现成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共建西部科学城跑出加速度。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聚焦两地优势产业发展,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11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都生物券与重庆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跨区域共享共用。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取得新突破。共同争取异地办理外债登记、一次性外债登记管理改革等4项试点获批,成渝成为全国首个跨地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地区,两地企业登记金额超过了244亿美元。
共建现代化都市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成渝通办事项和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推动两地在教育、卫生、人社、医保、市场监管、公积金等民生领域互利共享。2024年两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达到了317万人次,增长27%。联合发布成渝双城核心商圈指数,共同打造特色文旅IP。
下一步,我们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为新的起点,聚焦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五大共建领域,加快成渝直联直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推进科创资源共享共用,共促金融改革措施同等适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增强两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双核辐射力、带动力,为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贡献更大力量。谢谢大家!
长江日报记者:
我听说,川渝两地近年来大力实施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很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实现跨省共享,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另外,下一步我们在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方面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李文清: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落脚点。近年来,我们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着手,推出三批次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川渝携手共建民生的“幸福圈”,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薄弱,群众便捷出行的需求更加迫切。我们聚焦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完成成渝客专提质改造,推动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建成通车,实现成渝最快一小时通达,成渝至内江等节点城市半小时通达,成渝之间9分钟开行一列高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梦想照进了生活的现实。成渝地区拥有一批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目前两省市正共同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建设,组建跨区域的专科联盟147个,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293个,推动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仅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也提高了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
川渝两省市人口众多,人才资源富集。近年来,为更好适应人口流动、产业培育等需要,我们持续推进教育协同发展,成渝地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同等享受迁入地入学、编班、资助等待遇。2020年以来,两省市互相增投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累计超过18万人。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65个优势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采取“高校试点+政府支持”模式,联合培养拔尖人才。
此外,在户口迁移、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等领域,也推出了若干便民利民的举措,取得了一些可感可及的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便捷生活行动,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拓展深化协同发展教育、打造健康共同体、营造就业创业环境等务实举措,打造“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双城经济圈,让广大群众享有双倍便利、收获双倍成果。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前不久闭幕的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吸引了超千万人次参观游览,向世界展示了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别样精彩。请问成都这几年在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曹俊杰: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0年以来,成都紧紧围绕“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发展定位,全力推动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建设,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着力塑造城园相融的优美形态,蓝绿交织的美丽成都逐步呈现。深入实施了“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1556座城市公园星罗棋布,9200公里天府绿道串联成网,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成为“城市绿心”,市民“推窗见雪山”,现在平均每年超过60天,一年四季都可以呈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情画卷。
成都着力擦亮人人可及的幸福底色,惠民便捷的天府家园纵深推进。持续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过去五年,建成投运524所幼儿园和中小学、29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86家养老和托育服务机构,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大街小巷108个剧场和音乐厅、190家博物馆、3600家书店、8000多家咖啡馆、1万多家茶馆、2万多家火锅店,形成了独特烟火里的成都幸福。
成都着力激发创新引领的动力活力,量质齐升的活力锦城提速发展。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15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4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聚集成势,1.4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0万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12个,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成都造”。成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2.2万亿元。
成都着力增强协同联动的治理效能、安全韧性的智慧城市加快构建。成都坚持智慧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持续筑牢城市运行生命线,现在195个智慧应用场景高效运行,12.4万个微网格、14.6万名网格员直达“基层末梢”,5分钟消防救援圈加快建设,水、电、气“里子工程”安全高效,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投运,安全韧性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各位媒体朋友,成都将始终坚持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欢迎大家常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亲身感受“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独特魅力。谢谢大家!
邢慧娜:
请大家继续举手提问,还有两位记者。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栾海军 摄)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能否介绍一下重庆市在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方面的有关情况,以及下一步将如何与四川省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谢谢。
陈新武: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7年多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与沿线省区市一道,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我们不断完善通道网络。截至2024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达到15000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接近1900列,跨境公路班车超过22000车次,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拓展了“北货南下”的通道,打破了“西货东出”的格局。
我们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推动通道与物流、经贸、产业相融合,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到2024年底,已经累计运输货物82.6万标箱、货值超过1400亿元,货物品类从最开始的80多种增加到1160多种。特别是我们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推动“渝车出海”,汽车远销全球的164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1—11月重庆市汽车出口43.5万辆、增长30%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2万辆、增长了1.5倍。
我们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当前,很多老百姓都感受到东南亚的水果在内地市场越来越多,这背后西部陆海新通道功不可没。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通道制度创新、数字赋能,探索铁海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实现物流运输“一次委托、一次付费”“全程不开箱”,不仅节约了时间,还降低了损耗,通道综合物流成本较开行之初下降了10%以上。目前通过搭乘通道班列,东南亚的水果几天之内就能摆上内地的市场,价格比以前还降低了不少。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川渝两省市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将与四川一道,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的战略定位,联手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综合服务的“软联通”,做大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协同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带动西部地区加速高水平开放。谢谢!
邢慧娜:
最后一个问题。
科技日报记者:
近年来,双城经济圈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支持,能否请领导们介绍有关情况,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呢?谢谢。
陈亚军:
谢谢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科技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会同川渝两地,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围绕“三个强化”,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强化科技资源和设施落地。从科技创新平台看,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从科技基础设施看,新布局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设施,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并记录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
二是强化科技研发和转化协同。在资源共享方面,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累计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57个,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中新(重庆)超算中心等相互开放。在转化合作方面,两地成立了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形成,在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领域实现了一批合作成果的落地转化。
三是强化科技企业和产业培育。从企业层面看,目前两地已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从产业层面看,两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规模分别达到了1.7、1.2、1.1万亿元,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一批新产业加快培育。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政策赋能,支持两省市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再加力,在共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再加力,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上再加力,增添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谢谢!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儿,感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再见!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涉及平台经济、涉企执法 国新办发布会聚焦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2025-01-13
2025-01-13
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将密切跟踪形势,梯次拿出政策“后手”
2025-01-13
2025-01-13
大力破解消费痛点问题,扶持良心商家 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将启动
2025-01-13
广元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25-01-13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广元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十条措施(试行)》的通知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