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广元市城区华北小区。
95岁的王进才和小区里的邻居们陆陆续续走出房门,沐浴在深秋温暖的阳光下,不由三三两两来到广场上摆着龙门阵。
华北小区是广元棉纺厂的职工宿舍。早些年,这里曾是全广元最早、最大、最洋气的住宅小区,迄今已有40多年历史。
这里的老人大多是厂里的退休职工。楼上楼下的好邻居,曾是车间里的好工友,共同的经历,相同的记忆,使得他们每天见面总有相似的话题。
忆往昔,话今朝:
从1939年的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广厂,到1951年四川省合营广元大华纱厂,到1968年的广元棉纺厂,再到如今的大华·1939民族工业遗址文创园区,经历过的炮火和风雨、辉煌和跨域、转型及阵痛,这些注定成为王进才和老人们闪光的记忆……
大华·1939民族工业遗址文创园区夜景。陈平 摄
扎根
时间回到1949年7月,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
饱受战火洗礼的西安,百废待兴。西安大华纱厂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转向广元,时年20岁的王进才只得向广元转移。
爬火车、搭货车,经历战乱,一路车多人多,汽车翻山越岭,行驶缓慢,王进才走走停停,三四天时间才到广元。
这时的大华纱厂已落户广元十年,而王进才这一来,几乎就是一辈子。
“砖木结构的厂房空荡荡,偶尔有汽车进出,厂门口‘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广厂’12个大字很显眼,但感觉厂区很冷清。”这是大华广元纱厂留给王进才的第一印象。
刚到广元,王进才流落街头,洗过碗,扫过街。有着西安工人身份的他,一直游离于厂区之外。
转机出现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广播里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次日一大早,王进才接到通知,他被安排到前纺车间打扫卫生,还住进了集体宿舍。这让他连续高兴了好几天。
回想当年上班的情形,耄耋之年的王进才嘴角微微上扬,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经历过战乱的痛楚,他一直努力上进,更是珍惜时下的幸福生活。
“上班扫地,下班扫盲。”勤劳且勤奋的王进才工学两不误:车间里,打扫完卫生,他主动给修理师傅搭手抬设备,顺便用废棉纱把机器擦得锃亮;下班后,他又积极进夜校学习,语文、地理成绩全厂领先。
半年后,王进才又迎来了新机遇。他被调到机修组,从清洁工摇身一变成了修理工。“每月工资从3元涨到17元,还住进了一室一厅的套房。”
虽然文化不高,但王进才年轻、肯干,很快成为厂里的重点培养对象。
1951年入工会,1952年入团,1953年入党,1955年当上车间小班长,1965年任前纺车间党支部书记……王进才一路顺风顺水,大华广元纱厂也在一路前行。
“大华纱厂用地宽,汉寿镇里占半边。职工宿舍有华北,华运华西和华南。”当年坊间传唱的民谣,王进才至今清楚记得,仿佛还在诉说曾经的辉煌。
大华·1939民族工业遗址文创园区夜景。陈平 摄
辉煌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从战乱年代的废墟,到四川省的合营企业,再到广元棉纺厂,早年的大华广元纱厂如同一叶小舟缓缓汇入时代大潮。
建设标准化大厂房、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购买解放牌大货车,全国各地的棉花源源不断地运进厂里,在广元生产的棉纱、布匹又络绎不绝的送往各地……
这样的情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是职工李久春工作10多年里闪光的记忆。今年已年满67岁的他,1981年刚进厂,就见证了广元棉纺厂的“高光时刻”。
锯齿形的标准厂房里,机器轰鸣,纱锭飞转,流水生产线上的“纱妹”激情满满。“身体好,眼睛好,手要巧。”李久春说,这是当年厂里在全国招收女工的条件。
那个年代,车间昼夜生产,工人三班倒,人休机不停。广元棉纺厂的鼎盛时期在1984年,年产值超1.3亿元,实现利税达1200万元,是广元最大的纳税大户,被列为全国253家重点骨干企业。1985年,棉纺二厂在南河应运而生。
“我们是‘棉三代’,一家六人都在厂里上班。”现年76岁的张正南当年在厂组织科上班,他的岳父在火柴厂上班,岳母和妻子在前纱车间,两个女儿都在细纱车间。
“虽然同在一个大厂,但由于工种和上班时间不同,除周末外一家人很少见面,更别说聚在一起吃饭。”张正南说,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厂里大概有一半。
历史统计数据显示,鼎盛时期,全厂职工达到6000人,职工家属近20000人。广元棉纺厂便有了 “棉半城”的说法。
一个大华纱厂半部广元工业史。
大华纱厂是广元乃至四川最早最大的现代工业企业,85年前,她把近代工业火种带到了广元,是广元工业的时代象征。
时光流逝,历史沧桑。受市场影响,广元棉纺厂永远定格在1999年……
大华·1939民族工业遗址文创园区夜景。陈平 摄
蝶变
沿着川流不息的历史脚步,2020年6月29日,大华广元纱厂从沉睡中醒来,广元大华1939民族工业遗址文创园区建设项目在凤凰山脚如期开工建设。
大华广元纱厂焕新,身披“大华1939”的华装,再以新姿态面世,让工业老遗址蝶变文旅新业态,实现了二产向三产转型。
有历史,有故事,有美景,有音乐,有颜值,有气质,“大华1939”一亮相,很自然成为热门打卡地。
“大华1939”,让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厂区重新融入现代新生活,衍生出多种业态并存、融合发展的新事业。
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林,在文创园区沧桑的墙体上投下斑驳光影,散发出柔光。在“大华1939”,喝杯奶茶、涮个火锅、听听音乐,满目皆是历史的印痕。
这里的泥巴小院市井火锅,常有食客说起大华纱厂的故事,他们中有常居广元的老工人,也有离厂在外的创业人,大华纱厂是他们的共同记忆;这里的追梦空间音乐酒吧,很多员工是厂里工人的子弟,他们编排的节目有很多工业元素;这里的禧悦艺术宴会厅,国庆承接的几场婚宴也同大华纱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郎或新娘的祖辈曾在厂里工作,一场婚宴让众多宾朋找回共同的记忆……
“‘大华1939’是广元新的商业区,这里承载了当地人的过往情怀,改造后也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长期在成都从事婚庆和餐饮行业的李文冰认为,这与他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便迅速下手投资开设禧悦艺术宴会厅。
“大华1939”距离广元火车站很近,加之地处老城商业繁华地段,这里的文旅业态自带流量。李文冰说,广元女儿节和春节期间,这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现场人气满满、商业气氛浓浓,让他看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大华1939”独特的印记成为了广元城市的新地标,成为了城市蝶变中盘活工业资源、传承城市文脉的新载体,也释放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新效益。
延 伸 阅 读
厂区里的“山洞”
市城区凤凰山脚下,有一排防空洞,洞洞相连,洞内互通。
大华广元纱厂在建设过程中,除修建工房、电机房和办公室外,还在山脚开凿了24个山洞,主要用于安置发电设备,也用于纺机生产。
20世纪60年代中期,防空洞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扩建,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出口相互连通,洞内四通八达,山洞用作物资储存,保障生活供应,洞里还有大礼堂,可同时容纳上千人。
洞里冬暖夏凉,地面干燥,红色油漆刷写字迹清晰,仿佛正在诉说历史变迁。
车间里的“好纱妹”
1964年,大华广元纱厂规模扩大,开始到全国各地招工。当年,绵阳专区中江县的李绪真入选,那年她17岁。同年,来自剑阁县16岁的邱桂华也被顺利录用。
从学徒工到纺纱工人,同一宿舍的她俩,上下班形影不离。“纱妹儿”要身体好,每班不停行走8小时,眼睛要灵,看粗纱是否转完,看细纱是否断线。同在细纱车间,她俩分别负责两台细纱机408个纱锭。
那时,眼疾手快的李绪真是车间纺纱组组长,温柔善良的邱桂华则是一名普通工人。时间过去了60年,她俩从车间里的“好纱妹”,变成了退休后生活上的“好姐妹”,每天一起散步、逛街、买菜……
施小琳在全省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项目推进会上强调 优化产业生态强链延链补链 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01-17
【我们这一年】产融合作实现新突破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破万亿
2025-01-17
2025-01-16
2025-01-16
2025-01-16
2025-01-16
立足“铝”优势 做活“铝”文章 ——广元加快推进铝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1-15
2025-01-15
2025-01-14
第四届“广元造”食品饮料产品新春年货网络购物节展销活动成功举办
2025-01-13
2025-01-13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研讨会在资阳召开
2025-01-13
四川省“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光氢储充放”专场活动在蓉举行
2025-01-13
国务院新闻办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025-01-13
2025-01-05
“企业之家”线上诉求服务平台和96999企业直通服务专线上线开通
2025-01-05
2024-12-31
2024-12-27
2024-12-27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