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
国内第2个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
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13个
打造1500多座公园、8800多公里绿道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3位,过去6年提升33位
预计今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
9月29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专场举行。会上,围绕“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进行介绍。
产业之城、幸福成都……
五个“关键词”展现成都“万千气象”
“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发布会上,用五个“关键词”展现出成都的“万千气象”。
据了解,在产业发展上,成都打造了3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达10个,去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2.2万亿元。今年,成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预计全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在科技创新上,成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落地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6家,打造69个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天使+科创+重产+S基金”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体系,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3位,过去6年提升33位。
成都全面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成为国内第2个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排名全国第3位、第5位,国际班列通达境外113个城市,全国每9列中欧班列就有1列从成都发出,稳居中西部外贸“第一城”。在对外开放上,成都不断扩大“朋友圈”,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13个。
在绿色发展方面,成都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打造1500多座公园、8800多公里绿道,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公园草坪上就“长满了”成都人。全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保护修复1000多个川西林盘,为市民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和乡愁记忆。
此外,在推进民生福祉上,成都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常年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全国第4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的城市。全力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全市汇聚了约200家博物馆、4000家书店、8000家咖啡馆、1万家茶馆、2万家火锅店、30万家餐馆,平均每个月都有10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
打造“成都造”工业爆款产品
推动三大产业加速“腾飞”
据介绍,成都重点布局数字智能、前沿生物、未来交通等6个领域,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核医药、绿色氢能等24条新赛道,已培育2个国家级、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奋力打造西部中试中心,建成西部首个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统筹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园、孵化园、先导区,加快打造成渝氢走廊、未来科学城、未来医学城等载体。制定行动计划、出台年度要点、配套专项政策,加快要素集聚,以做优生态圈做强产业链。成都将系统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四梁八柱”,不断打造“成都造”工业爆款产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下一步,成都将争当国家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先锋队,积极推动三大产业从蓄势‘起飞’迈向加速‘腾飞’。”据现场介绍,成都瞄准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六大行动”,今年再造一个千亿产业,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算力规模达到30000P,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聚焦建设“绿氢之都”,开展“六大工程”,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进入全国前五;锚定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创响“工业无人机第一城”产业地标。
人工智能正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头雁产业,成都如何持续发力?据介绍,下一步,成都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垂直大模型研发、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等方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成都推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
“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成都的使命。”从现场了解到,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成都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协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和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共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落地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创新中心。在全力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支持在蓉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成都正下大力气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堵点、痛点,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据介绍,成都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制定出台“成果转化28条”,着力强化高能级平台赋能,持续加强校院地协同转化,36家在蓉高校院所累计完成确权2084项,孵化企业558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一批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四方面发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三方面举措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介绍,成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把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今年上半年,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549.2亿元。
在机构设置上,成都市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在政策实施上,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民间投资上,开展“促进民间投资”系列活动;在优化服务上,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活动。
此外,成都作为西部人口最密集、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力于构建立体多元开放通道枢纽。航空方构建起辐射亚洲、连接欧美、通达大洋洲及非洲的国际(地区)航线网络;致力于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和载体。全市已形成2个自贸试验片区、3个综合保税区、7个国别园区的“2+3+7”开放平台体系,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46家;致力于深化对外经贸人文交流。优化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多层次外商投资项目协调服务机制。截至目前,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平均每天有2家外资企业来蓉投资。
细分十大重点领域
新一轮“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来了
2021年年初,成都市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三年多来,随着十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市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24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正式投用,新增22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建成托育服务机构341家、养老服务机构45家,15分钟便民服务圈体系更加完善。
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今年继续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不少于480万人次,推动市民健身设施从“有”到“优”;“双年展”“汉字中国”特展等超10万场的文化惠民活动开展。
生活更加方便舒心。更多老小区实现“有机更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个、天府绿道超8800公里。
下一步,成都将聚焦市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新一轮“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细分为十大重点领域。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全龄友好社会营建、城市有机更新、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舒心安居、文化旅游、全民健身、城乡交通设施改造升级、生态惠民十大重点领域,以解决群众关切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为优先顺序,最大可能精准匹配、按需配置公服设施,策划包装一大批项目。